摘要 九届土展风华,十载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续写市场佳话。
九届土展风华,十载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续写市场佳话。
2023年是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在“十四五”规划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当前,中国正处于稳步复苏阶段,经济保持向好向上发展,在“稳中求进”的国民经济发展总基调下,扩大内需仍然是关键。
无论从宏观经济还是微观市场来看,在众多发展领域里,房地产经济依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在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寒冬”之后,土地供求双方共赴“十年之约”,后疫情时代土地市场能否迎来新突破?
PART.1 回顾十年
九届土地展,横跨7座城市,为供求双方共赢而生
从2014年开始,中国城市土地展作为最专业的土地展会之一,承载全国土地招商交流对接平台,已历经九届风华。9年,横跨7座城市,服务350多家政府部门和单位,邀约10000+地产人,共赴土地盛宴,中国城市土地展已然在业内产生较高的影响力。
作为一场连接全国土地投资界供需双方的饕餮盛宴,中国城市土地展不仅见证了土地市场的发展轨迹,还在企业、城市与土地市场资源之间搭建土地信息供需桥梁。
十年更迭,土地市场不断发展完善
作为房地产一级市场,我国国有土地历经十年变迁,市场政策不断得到完善。十年间,土地出让方式得到了明确。2014年,采用“招、拍、挂”方式进行土地出让的数量已经达到92%,这种出让方式作为主流已延续至今。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后,土地市场的变化还表现在土地财政所占据的地位不断提升。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约为2.69万亿元,2021年国内土地使用权出让达8.7万亿元,近十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峰值对比上涨了约223.4%,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土地出让规模逐年扩大,土地市场发展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历史长河中稳定向前、稳健发展。
为了进一步稳定房地产市场,2021年2月,自然资源部发布通知,要求北上广深以及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福州、重庆等共22个试点城市实施住宅用地“两集中”政策,开启新一轮供地制度。集中供地制度实施两年之际,2023年2月政策再度调整,土地交易增添了新的信息发布环节“预供地”。即主管部门需根据年度供地计划分批次公开未来一定时间段内拟出让地块的详细清单,详细清单内的地块在公开的拟出让时间段内可以一次或多次发布出让公告,有序组织出让,并在公开的拟出让时间段内全部推出。新调整的供地制度,有利于土地加速出让,避免开发商上市周期撞车。
PART.2 把握现在
后疫情时代,土地市场能否迎来新突破?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断崖式“滑铁卢”,土地市场表现欠佳。在后期的集中土拍表现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市场逐渐“由热转冷”,土地供应及成交规模也整体呈下行态势,国央企拿地成主流,民企则普遍持谨慎态度,甚至一度退出市场舞台。在疫情结束、全面开始恢复经济的2023年,“冷淡”的土地市场亟需一个契机,恢复往日神采、重振市场雄心。
栉风沐雨共赴“十年之约”,5月24-25日,第十届中国城市土地展即将如约而至。本次土地盛会将在中国南通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届时这场全国最具规模专业的土地展将助力城市与房企共荣共赢,促进城市经济蓬勃发展。
后疫情时代,土地市场能否迎来新突破?让我们共同静候这场“十年之约”。
PART.3 展望未来
紧抓时代机遇,房地产市场迎“新生”
在多重楼市利好刺激下,房地产回暖信号明显,在经历了长达13个月的负增长后,到今年1、2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已然转正。根据统计信息,1-3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9946万㎡,同比下降1.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4%;商品房销售额30545亿元,增长4.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7.1%。
2022年底到现在,一系列稳市政策相继出台,“金融16条”加速落地,信贷、债券、股权“三箭”齐发,民营房企融资“开闸”等系列利好不断,政策土壤优渥。3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基于市场供给和需求、市场预期、政策落实三方面原因对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充满信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紧抓时代机遇,房地产市场有望迎来“新生”。